Monday, June 29, 2009

下下之策



攻城的省思

孙子在其著作《孙子兵法》第三篇《谋攻篇》论及战争中争“全胜”的“谋略之法”时,将伐谋、伐交、伐兵、攻城四种手段分成四个等级,而把“攻城”降为下下之策(上兵伐谋,其次伐交,其次伐兵,其下攻城),其道理显而易见。

“伐谋”,是指挫败敌方的战略;“伐交”,是指挫败敌方的外交;“伐兵”,是指击败敌方的军队;而“攻城”,则是指攻打敌方的城池。当前面“三伐”弃而不用时,攻城破池,应是最后也是唯一的选择。当然,这最后一招风险也极大。双方折兵损将,是避不开的定律。而所谓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,无辜的老百姓,惨遭杀戮之祸,也几乎是肯定的。万一战争的范围层层扩大,城城皆死守,城城皆须猛烈攻伐的话,血流成河,尸积成山的惨象,也绝对是无可避免的。而于这样的战事中,即使主战者胜利了,他也绝不可忽略远比战争更可怕的后遗症 ,那就是从各路战火中熊熊燃起的仇恨,这把仇恨之火可以一直燃烧下去,甚至把下一代还有更远的下一代,都燃成复仇的灰烬,难以磨灭。

“攻城”,你说,如果它是达到“全胜”的其中一种手段的话,那是不是太可怕了?所以,它只能够被孙子列入下下之策。

论及“伐兵”,其实它也是夺命之战,不同的是,人命伤亡只限于兵将,民宅城池遭受破坏当远比“攻城”为轻。但激烈的斗争之下,血流成河的现象也是在所难免。如果双方实力悬殊,问题就容易解决。倘若实力不相上下,打持久战无疑将耗损更多的人力、物力,战后如何收拾残局,也是一项煞费周章之事。

因此,能主导“全胜”,而又能保全己方实力与利益者,首推“伐谋”,其次是“伐交”。二者不闻丝毫硝烟之味,也可不费一兵一卒就完成大使命。相信这是有智慧的兵家乐以采用的手段。

大家都知道《孙子兵法》的兵家理论,其实用性非常广泛。战国时代的白圭,就将它用于经营管理的场合,并成为这方面的祖师。而于现代企业管理方面,曾借镜于《孙子兵法》成为企业界之佼佼者,也大不乏人,如日本现代企业家大桥武夫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史密斯,都承认曾钻研《孙子兵法》以大舞其长袖,而卒有所成者。

我以为,上述之"伐谋"与"伐交"二种争取“全胜”的手段,把它转移到现代职场,也一样可用于经营人事,如用得适当,还能帮助解决许多显性与隐性的人脉问题。

最近听友人申诉其新任上司动辄就狂骂下属,言辞极尽损人不利己之能事,十足狂人作风。无辜被骂者愤慨难名,难抑心中所受鸟气,誓言必采报复行动。友人对《孙子兵法》颇有涉猎,谓其上司之作为乃是兵家谋略中之“攻城”之举,破坏性一时间难以估计。友人之言可谓凿凿,令我心中之正义油然而生,为之打抱不平。在现代职场上,以“攻城”之手段达成目的者,其短暂的效果是有的,至少下属慑于他之凶势,不敢稍作一言以反抗。但不吭声并不表示就是屈服。容易记恨的人会伺机而发,寻找机会置对方于死地,以报回曾当众被损的仇恨。我曽见过某上司退休后,在某个公众场合遇见时,给旧时下属在面前大吐唾沫,场面异常难堪。我相信,这就是下下之策“攻城”的报应。

在现代职场,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是一门必须学习的深奥学问。只一味靠古时法家的强权霸道,以权势、权术、权能三者掌控人心之法,老早已落伍。孙子之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以智谋胜敌却不动干戈的谋略之法,可供我们思考和借鉴。

潜默 写于1-7-2009